然而问题在于,我们的思想转变是否快到足以减轻未来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和其他气候影响的威胁的程度。
不过即使相对较为乐观的报告也不能掩盖空气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将进一步激励地方干部解决环境问题。
中国官员将本国糟糕的空气治理归咎于经济增长加快和不合理的工业结构。政府表示,官员在环境问题上的表现将与他们的提拔任用联系在一起。但是,刘鉴强表示,中央政府也需要加强监管,从而更好地管理环境。不过政府所办网站China.org似乎切中了要害邢台市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预警,工业企业限排污染物30%以上,关停20吨以下工业燃煤锅炉,建筑工地、拆迁工地停止施工,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路面采用湿式清扫,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停止户外活动。
西安市启动了空气严重污染日应急响应措施,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停止户外活动,混凝土搅拌站全面停止作业,机动车限行。北京市启动了空气重污染Ⅳ级蓝色预警,提醒小学及幼儿园的学生减少户外活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此外,虽然江苏在大气污染治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根据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全省达标率也就60%左右,PM2.5普遍超标,污染防治任务相当艰巨。持续多日、绵延多地的雾霾天,再次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结合江苏实际,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江苏省发展的最大制约。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很大程度上与体制机制不健全直接相关。
如果经济搞上去,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群众健康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发展的成就就要大打折扣。从制度体系入手,无疑抓准了问题的关键。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原有的发展模式拼的是资源和环境,导致了中国环境急剧恶化。什么叫终身追究?简单地举个例子,就是你在这个地方当市长,引进一个污染项目,最后造成严重污染,引发严重后果,就算你提拔了或换位置了,也要追究责任。制度核心,用简单的三句话概括就是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特定的制度产生特定的环境影响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因何而来?有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近几十年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开发带来的,而相关制度不合理、不健全则是更深层次原因。
特定的制度决定了特定的生产组织方式,也就产生了特定的环境影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确实,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决议,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项生态制度将有重大突破陈蒙蒙认为,《决定》和《意见》将带来五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
我们省的贯彻意见还加了一条,就是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考核制度。《决定》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强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简单地讲,就是完善资源有偿、生态补偿、损害赔偿的三偿机制,做到使用资源要有偿,作出贡献要补偿,损害生态要赔偿。陈蒙蒙解释说,人们常常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
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五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总的思路是,国家代表全民对水流、森林、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然后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生态环境是两个率先突出短板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项工作我省在全国开展较早。
今年已出台《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并配套制定了生态补偿和分类监管考核办法。补偿工作明年起步,省级财政初步匡算了9.8个亿,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对生态红线区域给予补偿。
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源于现行制度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危机。四是完善资源环境使用的经济政策。
陈蒙蒙坦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但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国土空间过度开发、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就江苏而言,生态环境仍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最突出的短板之一。
三是建立完善领导干部的资源使用和环境保护责任制。上世纪70年代,全省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为6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议的一大亮点,就是针对原有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生态为先、平衡发展的重要课题。
水环境状况最差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新世纪初期,Ⅰ-Ⅲ类水体的比例仅有1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10年下降一个等级。
什么叫任期考核?通俗地讲,就是你在任期内,环境有没有恶化,或者有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改善目标,也就是环境的接力棒有没有交好,必须有考核、有审计,并作为提拔任用的一个硬杠杠。我们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不仅要把江苏生态家底兜住,还要发挥生态红线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结构调整中的纠偏和扶正作用
福需利切尔说:我们的研究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想要扭转气候变暖局面难度将有多大。到前工业时代为止,地球只升温了0.85℃。
不过该量值的一半已经随着工业化而被排入大气中。然而二氧化碳所吸收的热量则会产生与之相反的结果。该研究冲击了科学界之前达成的一项共识,即如果排放骤降或者归零,则全球温度会保持稳定或下降。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的《自然气候变化》上。
然而过去的模式都没能较好地代表这一点。尽管二氧化碳逐渐消散,但本项研究的科学家们还是发现,海洋从大气中吸收热量的作用也会逐渐减弱。
福需利切尔说:如果研究结果正确,那么将变暖控制在2℃以下的二氧化碳总量将只有之前估计量的四分之三,约7500亿吨。而这一数字仅是业已排放的5000亿吨总量的一半。
最后,余热会抵消掉因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而带来的地球降温。因为就算停止排放,全球平均温度还是会上升。